治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应攻补兼施

飞鸟健康资讯  发布于  2020-02-21 17:20  |  肠胃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部分可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故引起浅表性胃炎的病因可成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致病因素和加重因素。
 
如HP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十二指肠液反流、免疫因素、遗传因素、上呼吸道慢性炎症、滥用非甾体类药物等。
 
本病在中医学的发病中认识较为复杂,主要与外邪犯胃(包括HP的感染)、饮食不节、进食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烟酒、情志不遂、素体虚弱、劳倦内伤、用药不当、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
 
治疗当顾护脾胃之气,才能逐渐恢复其纳运、升降的功能,恢复元气,治当补虚。


 
本病病情多迁延,“病初气结在经,久病则血伤入络”,临床遣方用药,不一定拘于疼痛固定、刺痛或舌底脉络纡曲的瘀证,才用活血之药,当从气虚血瘀论治。
 
根据“久病则虚”“久病入络”的中医理论,临床上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扶正固本,脾运健则运化复,生化之机旺盛。脾胃运化功能恢复正常,气血才能生化无穷。
 
同时佐以丹参活血化瘀,莪术健脾行气活血。丹参气味苦,性微寒;莪术味微苦,气微香、微有辛意,为化瘀血之要药,性非猛烈而功效甚速。
 
丹参、莪术相须为用,行气化瘀而散结,共奏“辛以散结”之效。现代研究莪术既有行气健胃之功,还具活血化瘀之效,对肠腺化生、异型增生有逆转作用。
 
脾气虚者多运化无力,湿邪内生,患者临床上表现的脘闷、纳呆、便溏、舌苔厚腻、病情缠绵难愈等,都与湿浊中阻有关,故常合用二陈汤健脾化湿。
 
气虚者多行气无力,因气虚而气滞血瘀,临床上可佐用少量四逆散疏肝和胃,土得木疏运化乃健,使补而不滞,气行血亦行,且白芍、甘草和里缓急,止痛效果明显,研究表明白芍中有芍药苷具有抗炎作用。
 
甘草含甘草泛酸有保护胃黏膜的屏障作用,因此芍药、甘草对胃黏膜有修复作用,利于治疗。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返回列表

标签:

Copyright © 2018 飞鸟资讯 All reserved.粤ICP备17127017号-2

咨询反馈
姓名:
手机:
内容:
X